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学科简介

  一、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学科(1988年批准)简介

  本学科是50年代根据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创建的。在50年代-60年代初,杨遵仪、郝诒纯、王鸿祯院士等分别编著了《古生物学教程》、《地史学教程》高校教材以及门类古生物和生物地层等专门教材,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80年代以来,本学科在研究方向和科学内涵上都有了很大的延拓,在基础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已成为我国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本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才和多学科支撑优势; 研究领域宽广,综合性强。不足之处是仪器设备相对落后; 在个别专门研究领域(如澄江、热河和庙河动物群)没有形成突出的优势和研究成果。与世界一流学科相比,本学科的主要差距是国际学术交流不够广泛,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的重大成果不够多,研究经费较少。

  本学科建设的重点将是突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具有创新性学术群体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显示度。在科研方面坚持重大前缘科学问题和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增强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立足于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方面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并争取在一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以至国际领先水平。

  二、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了5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

  微体古生物学与古海洋学:以微体古生物类群的系统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与古海洋环境、古全球变化研究相结合为特色; 特别重视在能源勘查以及海洋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这是具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对解决当代地球科学研究中的某些重大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综合地层学与古地理学:突出特色是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相结合,查明地层成因、时空分布,建立区域地层系统和高精度、大范围地层划分、对比关系; 恢复区域的和大范围的古地理、古构造环境,探讨地史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的相关性,根据地层记录研究地球层圈相互作用并探索可能的深部过程。在地层学及古地理学研究的若干理论、实践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在层序地层学和构造古地理等领域取得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 并在基础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查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重大地质事件与地球表层系统:以地球演化突变期重大地质事件及其关键科学问题的综合研究为突破口,以带动学科的深入发展。并侧重地球表层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环境演变过程研究,以解决与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特色。这是当前基础地质学科的研究热点方向,将继续保持优势,并在界线层型、重大地质事件、地球表层系统等研究领域取得国内外领先或先进的研究成果。

  造山带地层学与沉积地质学:突出造山带地层、大陆边缘盆地与沉积地质研究相结合,进一步发展基础地质理论,并为矿产资源勘查服务。本方向在天山―准噶尔带、中央造山带、三江造山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提出了"多岛洋"、"软碰撞"和"非威尔逊旋回"等新概念和造山带演化模式,达到了国内领先至国际先进水平。今后将继续保持优势,并在古特提斯构造古地理和"多岛洋"造山演化模式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现代古生物学:包括分子古生物学、化学古生物学和进化古生物学三个方面。进化古生物学是我校的传统优势方向,一些领域处于国际先进-领先水平。分子古生物学和化学古生物学是新兴学科,我们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建立了专业实验室,与国外有关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国际刊物发表了成果。今后将在古脊椎动物DNA研究和北方黄土、南方红土分子化石研究方面取得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